在楼板混凝土强度检测中,回弹 - 取芯法是通过 “回弹法无损筛查 + 取芯法精准校准” 的组合方式,实现混凝土强度的科学评估,既兼顾检测效率,又保障结果准确性。其基本要求需严格遵循国家现行规范(如《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标准》GB/T 50344、《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》GB/T 50107 等),核心涵盖以下关键环节:

回弹法检测基本要求:
1、测区布置规范
测区应选择在楼板受力均匀的区域,避开预埋件、钢筋密集区、裂缝、孔洞、边角等部位,且距楼板边缘不宜小于 50mm;
测区数量需根据楼板面积和检测目的确定,单个检测单元内测区数量不应少于 3 个,每个测区面积宜为 200mm×200mm,测区间距不宜小于 200mm;
对于大面积楼板,应按均匀分布原则布置测区,确保覆盖不同施工段和受力区域。
2、回弹操作要求
回弹仪应垂直于楼板检测面(通常为底面或侧面,优先选择侧面),缓慢施压至弹击杆完全伸出并对准测区,连续弹击,避免用力过猛或倾斜导致数据偏差;
每个测区应弹击 16 个测点,测点间距不宜小于 30mm,且不应小于 20mm,测点距测区边缘不宜小于 5mm;
剔除每个测区中 3 个最大值和 3 个最小值,取剩余 10 个测点的回弹值平均值作为该测区的回弹代表值。
3、碳化深度测量
每个测区需测量混凝土碳化深度,采用钻孔法(孔径 10~15mm),清除孔内粉末后,注入酚酞试剂,测量变色界面与表面的距离;
每个测区碳化深度测量不应少于 3 处,取平均值作为该测区的碳化深度代表值;当碳化深度大于 6mm 时,需结合取芯法进一步验证。
取芯法检测基本要求:
1、芯样选取与布置
芯样应在回弹测区内选取,且与回弹测点位置对应,确保两者数据的关联性;优先选择回弹值离散性大或强度疑似偏低的测区取芯;
芯样数量需满足规范要求:当检测单元混凝土强度等级单一且面积较小时,芯样数量不应少于 3 个;若强度离散性较大,需增加芯样数量(通常不少于 6 个);
取芯位置应避开楼板主筋、箍筋等受力钢筋,若无法避开,需记录钢筋位置并评估对芯样强度的影响;严禁在楼板支座、跨中受力最不利部位密集取芯,避免削弱结构承载力。
2、芯样尺寸与加工要求
芯样直径宜为 100mm 或 150mm,且不应小于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的 3 倍(通常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 40mm,故芯样直径至少 120mm,优先采用 150mm 以提高代表性);
芯样高度与直径的比值(高径比)宜为 1.0,允许偏差 ±0.1;若芯样高度不足,需进行切割、磨平处理,确保两端面平行且垂直于芯样轴线,端面平整度误差不应超过 0.05mm;
芯样表面应无明显裂缝、蜂窝、孔洞,若存在轻微缺陷,需用修补材料处理后再进行试验,且需在报告中说明。
3、芯样强度试验要求
芯样试验前需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 24 小时以上,确保芯样含水率与实际使用状态接近;
采用压力试验机进行抗压试验,加载速度宜为 0.5MPa/s~1.0MPa/s,匀速加载至芯样破坏,记录极限抗压强度值;
芯样强度换算:需根据芯样尺寸、高径比、骨料粒径等因素,按规范公式将芯样抗压强度换算为相当于边长 150mm 立方体试块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。
回弹与取芯协同检测要求:
1、数据关联与修正
以取芯法测得的混凝土强度为基准,对同一测区的回弹值进行修正,建立该楼板混凝土的回弹 - 强度校准曲线,提高回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;
当回弹值换算的强度与芯样强度偏差超过规范允许范围(通常 ±15%)时,需分析原因(如骨料种类、含水率、碳化深度等),并增加取芯数量重新验证。
2、结果评定要求
综合回弹修正值和芯样强度值,按测区强度统计结果评定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,需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合格标准;
若存在局部强度不足区域,需扩大检测范围,明确缺陷分布情况,并提出针对性处理建议(如局部加固、修补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