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挡作为临时性防护设施,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稳定。以下是安全性评估内容:
一、结构力学性能分析
1. 抗风压能力验证
根据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》(GB50009-2012)要求,高度超过2.5米的围挡需进行风荷载计算。
2. 抗震性能优化
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,传统铰接节点在7度地震作用下易产生30mm以上的水平位移。

二、材料安全性评估
1. 防火性能分级
测试数据表明:普通彩钢板围挡(PE涂层)燃烧性能等级仅达到B2级,而添加阻燃剂的岩棉夹芯板可达A级标准。
2. 环境适应性对比
• 工业区:氟碳喷涂围挡在PH3的酸雨环境下,保色年限可达8年以上
• 低温环境:改性PVC围挡在-30℃时仍保持85%以上的冲击强度
围挡风险等级划分:
Ⅰ 级(低风险):基础、主体、连接节点均达标,仅存在轻微外观缺陷(如小面积锈迹、标识褪色);环境适应性满足要求
Ⅱ 级(中风险):个别次要构件不达标(如基础轻微空鼓、螺栓少量松动),不影响整体承载;无安全隐患
Ⅲ 级(高风险):核心构件不达标(如立柱倾斜超标、基础沉降开裂),整体稳定性受影响;存在倒塌风险
Ⅳ 级(极高风险):核心构件严重损坏(如立柱断裂、基础坍塌),已无法承载;随时可能倒塌
围挡安全性评估的核心是 “抓核心构件、控环境风险、定分级处置”,需重点关注基础抗倾覆能力、主体承载性能、连接节点可靠性,尤其在厂房扩建、道路施工等动态场景中,需结合施工振动、重型车辆干扰等因素强化评估。